IBDP(国际文凭课程)的选课不仅决定了未来两年的学习强度,更直接影响大学专业申请的竞争力。面对六大学科组、三大核心课程以及HL/SL的层级选择,本文将拆解选课逻辑,帮助学生进行IB课程规划。

一、IB选课基础规则
1.六大学科组覆盖要求
IB学生需从语言与文学(Group 1)、语言习得(Group 2)、个人与社会(Group 3)、科学(Group 4)、数学(Group 5)、艺术(Group 6)中各选一门,或用第二科学/个人与社会课程替代艺术。
关键提示:偏科学生可通过“科学+个人与社会”替代艺术,但需确保学科多样性。
2.HL与SL的差异化选择
HL(高水平):课程时长240小时,考察深度与学术挑战性更高,大学更看重HL成绩。
SL(标准水平):课程时长150小时,适合平衡学业压力或兴趣拓展。
建议:选择3门HL+3门SL,HL科目应与目标专业强相关(如申请工程可选HL物理+HL数学)。
3.三大核心课程不可忽视
TOK(认识论):培养批判性思维,影响最终文凭评分。
EE(拓展论文):4000字独立研究,展示学术写作能力。
CAS(创意、行动、服务):累计150小时社会实践,体现综合素质。
二、选课黄金三角
1.以兴趣为起点,避免“为选而选”
工具:通过职业测评(如Holland Code)或试听课程确认兴趣领域。
2.能力评估
结合学校师资力量与过往成绩,选择能稳定拿到6分以上的科目组合。
3.专业导向
理工科:HL数学AA + HL物理/化学/生物 + 一门相关SL(如计算机科学)。
人文社科:HL经济 + HL历史 + HL英语(提升写作与分析能力)。
艺术/设计:HL视觉艺术 + HL电影 + 一门人文科目(展示跨学科思维)。
跨学科案例:申请全球管理专业可选HL经济 + HL商业管理 + HL数学AI。
以上就是对IB课程选课规划的相关介绍,IB选课没有“完美模板”,但通过科学规划,可以打造出既符合个人特质、又能满足大学期待的个性化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