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很多家长在择校的时候看重师资和课程,我认为这些都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学校是否具备教授这些课程的平台。“平台”既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。
中国有句古话叫做:“没有鸡蛋做不成槽子糕”。很多学校安排两间教室,招来学生就开课,这样的条件能培养出符合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学生吗?而且,国外大学录取时非常看重学生社会实践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,如果学校连这个时间和设施都不能提供给学生,再没有一种精神鼓励学生,只能是从“本土应试”变成了“洋应试”。
另外,没有哪个课程保证你一定能上哪个大学,能做的只是通过双方不断交往来了解学生成长的历史。比如,斯坦福大学会来爱迪考察,从各方面论证爱迪在理论上是否可以培养出斯坦福需要的学生。国际学校一定要知道做这件事,目的是让对方至少提前3年了解学生的志向和成长经历,这样在录取时,面对的就不会是枯燥的数字,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。这是国际名校录取的重要方法,也是很多学生和家长所忽略的。